2024年,湖北省秭归县财政局以“分事行权、分岗设权、分级授权”为主线,按照出台“一项”指引、落实“两个”保障、坚持“三分”原则、开展“四类”监督的“1234”工作机制,创新实施的“采购人内控建设分级管理”顺利通过先行区试点改革验收并在全省复制推广。
破题攻坚,击内控管理痛点
政府采购作为连接政府与市场的重要纽带,其规范化、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和市场主体切身利益。然而,传统政府采购实践中长期存在内控机制“一刀切”、责任落实不精准、风险防控效能不足等问题。如何破解这一难题?秭归县以省级先行区试点改革为契机,聚焦“采购人内控建设分级管理”这一核心课题,构建起一套“分类施策、动态调整、全程闭环”的新型管理体系。
“我们按照‘风险导向、精准施策’原则,将全县预算单位划分为ABC三类实施差异化管控。”秭归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秦雅俊介绍。其中,A类单位为近三年采购规模超千万元或涉及民生重点领域的主体,需建立包含多项核心要素的标准化内控制度,并配备专职采购管理岗;B类单位聚焦中等规模采购主体,实行“基础规范+重点强化”模式;C类单位则通过简化流程模板提升小微采购效率。分类管理实施后,全县采购单位内控合规率大幅提升,采购周期平均缩短25%。
科技赋能,构建智慧采购生态
在分级管理制度框架下,秭归县同步推进政府采购数字化转型,打造“秭归智慧采购”一体化平台。该系统创新开发“内控自检”“风险预警”“效能评估”三大智能模块: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识别超预算采购、规避公开招标等12类高风险行为;运用线上监管技术实现采购文件“实时响应”;建立供应商信用画像库,累计拦截失信企业投标37次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“红黄蓝”三色预警机制,通过动态监测采购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,提前15天预警合同履约异常情况,帮助某卫生院成功规避供应商延迟供货风险,保障了价值数百万元的医疗设备按时投用。
平台上线以来,已归集全县126家预算单位、2300余个采购项目数据,形成涵盖采购需求、执行、验收、支付的全流程电子档案库。“现在点点鼠标就能完成内控自评,系统还会推送定制化的改进建议,工作效率和规范性显著提升。”某县直单位采购专员对此深有感触。
多维协同,凝聚部门联动合力
试点创建过程中,秭归县建立起“财政主导、审计监督、纪检跟进、行业协同”的联动机制。财政部门编制《采购人内控建设操作指引2.0版》,多次开展“送政策上门”专题培训;审计部门将内控执行情况纳入年度审计重点,针对风险项目出具专项整改建议书;纪委监委创新“嵌入式”监督模式,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开展“标前约谈+标中见证+标后回访”全链条监督。多部门协同发力下,2024年全县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达不断提高,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。
市场主体获得感更是实实在在。某中标供应商负责人算了一笔账:“从投标到签订合同最快3个工作日完成,相比以往缩短了70%的时间成本,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政策,直接减少资金占用200多万元。”。
成功通过省级验收不是终点,而是深化改革的新起点。秭归县将按照“突出首创性、强化引领性、聚焦小切口”的指导原则,谋划新一轮创新举措。随着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,这片涌动着创新激情的土地,正以更开放的姿态、更高效的服务、更规范的机制,书写着优化营商环境的精彩答卷,为全省政府采购领域改革贡献更多“秭归智慧”。(通讯员 杨宇凡)